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总面积约4.2万平方米的展馆内,展出的产品“科技范”十足。机器人化身咖啡师为客人“拉花”、搭载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无人机、酷似飞碟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让人目不暇接。
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也在快速增长。据统计,2023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3.3万亿元。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标志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序幕,而新一代智能制造的突破和广泛应用预示着这场革命的高潮。它们将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引领我们迈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
本期观点栏目,聚焦“桥梁数智发展论坛”中近二十位行业专家,深入探讨了数智化技术如何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新动力。分享部分专家的精彩观点,以期为读者提供洞见。
2023年9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7年,公路数字化转型将取得明显进展,构建公路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等“一套模型、一套数据”,基本实现全生命期数字化;到2035年,全面实现公路数字化转型,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实体公路和数字孪生公路两个体系。近年来,相关技术团队深度参与了国内多个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如:虎门二桥、深中通道、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狮子洋通道、常泰长江大桥等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为公路行业数字化发展树立标杆。
本期综述将重点介绍基于BIM的公路基础设施建养一体化技术研发与实践,通过分析相关政策背景,介绍业务解决方案、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项目实践,展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方向。
北斗导航系统是国内目前最主要的导航系统,该系统可以为铁路用户在开阔空间提供稳定可靠的高精度定位结果。当前,隧道定位主要有伪卫星隧道定位、可见光隧道定位、RFID隧道定位、UWB隧道定位以及上述定位方式结合的定位方法,许多科研工作者对这些方法展开了相关的技术研究,并且在隧道定位领域中均了不错的效果。
本期视野栏目《突破高精度定位盲区——陆基高精度自主PNT系统在重载铁路隧道中的应用》一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陆基高精度自主PNT系统(以下简称“HAAPH”系统)。该系统沿用了北斗系统的定位原理,将卫星从太空“搬迁”至地面非暴露空间,从而解决了北斗卫星信号无法穿透遮蔽场景的应用局限,保证“北斗定位”与“HAAPH系统定位”无缝切换,实现了铁路机车北斗连续无缝隙定位。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是划时代的AI技术,标志着AI有能力大规模落地应用,从而打开了人类智能时代的大门。大模型在(多模态)内容生成等领域已经能产生一定的商业价值。然而,就像任何其它AI技术一样,大模型也绝非一招鲜。大模型概率预测和黑盒模型的本质导致其在信息抽取、语义理解和逻辑推理等能力上存在诸多缺陷,包括著名的幻觉问题。因此,大模型在行业领域的落地举步维艰。RAG和Agent等技术能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却也远非一路高奏凯歌。
本期多棱镜栏目聚焦大模型和AI技术,探讨如何真正在行业领域大规模应用落地,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BIM(建筑信息模型)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两种技术的融合,为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推动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期探索栏目文章《隧道工程的数字脉络——BIM+GIS在隧道设计施工中的数字融合经验》,探讨BIM+GIS技术如何对隧道工程项目有效赋能,特别是从设计施工数字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前期数字化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施工融合带来更明确的经济效益。
本期应用栏目《“智”取深山峡谷—花江峡谷大桥施工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一文中,展示花江峡谷大桥项目的智慧建造,聚焦桥梁工业化智能建造,交叉融合人工智能、自动化与机器人等多领域前沿技术,对山区长大桥梁建设技术展开系统集成研究,拟构建安全、高效、优质、经济、绿色的长大桥梁建设产业链,整合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服务链,推动山区长大桥梁建设施工技术迈向工业化、高精化、智能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车主称计划自驾“理想L9”环球游受阻,理想:车辆仅限国内使用,将协助申请证件
独家|周婷卸任杉杉控股董事长,知情人士: 接任者为周婷直系亲属 并非逃避责任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红米Turbo 4 Pro再次被确认:大直屏+7500mAh电池,并有越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