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智能物联网发展机遇与挑战报告-中国通信院

 公司新闻     |      2025-05-18 10:27:59    |      小编

  智能物联网(AIoT)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通过“数据上行”(全面感知采集)和“知识下行”(智能分析决策)实现万物智联。其本质是打破传统IoT与AI的应用壁垒,形成“端到端”闭环,推动物联网从“设备互联”向“智能决策”演进。

  美国:通过《促进创新和发展物联网法案》等政策,提升人工智能和先进计算能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欧洲:《欧洲数据战略》聚焦边缘计算、5G和物联网,构建可信的物联网和边缘计算平台。

  日韩:日本“社会5.0”和韩国《物联网基本规划》强调通过物联网和AI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2024年工信部提出“万物智联”战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推动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生态发展。

  必一运动·(B-sports)官网

  2023年中国智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11868亿元,消费级、企业级、公共级市场均保持高速增长,增速领先全球。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及中国市场将持续以较高增速扩张。

  智能传感器:与AI深度融合,向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发展,提升数据处理和自主决策能力。

  通信技术:5G、NB-IoT、LoRa等技术构建“通感算智”一体化网络,满足不同场景的连接需求。

  边缘计算:实现“云-边-端”协同,降低时延,提升数据实时处理能力,2023年42.4%的企业采用边缘+核心架构。

  卫星物联网:拓展全球覆盖能力,2024-2028年中国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40%,应用于物流、电力等领域。

  低空智联网:依托5G-A技术,成为低空经济的关键基础设施,支持无人机等低空终端的通信和感知。

  无源物联网: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新型无源物联网(组网式、蜂窝式)降低成本、适应极端环境,推动资产智能化管理。

  自主AI系统:与物联网融合,实现工业设备自主决策,成为未来2-10年重要技术趋势。

  1. 技术与产业短板:传感器国产化率低,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和工艺落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2. 生态系统问题:物联网连接和平台价值回报低,供需两侧制约明显,需求碎片化,技术产业生态不完善。

  3. 软件与安全壁垒:物联网软件以国外厂商为主,开源依赖度高;全球主要经济体推进安全标签计划,我国需建立自主体系。

  1. 产业链自主化:补齐传感器、短距通信、物联网软件等短板,以应用牵引推动产业壮大,试点重点行业。

  2. 价值提升与生态合作:通过“硬件+软件服务”等跨生态组合拓展新赛道,强化平台数据使能,打造整体解决方案。

  3. 培育生态主导企业:借鉴美、德经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整合全球资源。

  4. 集约化部署: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城市“多杆合一”模式,实现感知网络共建共享。

  5. 安全标签体系:建立“统一管理、多地联动、国际互认”的安全标签认证体系,开展试点,对接国际标准。

  智能物联网正处于产业增长期关键阶段,随着技术融合和政策支持,将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低空经济等领域释放更大潜力,推动全球进入“万物智联”时代。中国需抓住机遇,突破技术瓶颈,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提升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