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5G商用的第五个年头,我们见证了中国通信网络建设的卓越成就。随着“十四五”发展目标的提前完成,中国5G基站总数已达414.1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29个,这标志着中国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5G技术产业已在国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通信芯片、终端、基站设备和设施仪表等。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5G网络带来的最直观变化是网速的显著提升。然而,在商业领域,5G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包括智能制造、智慧港口、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这些应用彰显了5G技术的更大价值。据中国信通院等机构的测算,5G商用五年来,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约为5.6万亿元,间接带动约14万亿元。到了2023年,以5G为代表的移动生态系统在中国创造了约800万个就业岗位。
随着5G商用的不断深入,新的应用场景、需求和痛点不断涌现,推动着通信网络技术的持续演进。5G-A,即5G-Advanced,作为5G向6G过渡的阶段,也被称作5.5G,成为了通信网络发展的确定性方向。华为和中兴通讯在5G-A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示了5G-A的创新产品和方案,推动技术商用落地。
5G-A作为5G的增强版,其上下行超宽带能力提升了10倍,能够实现上行千兆、下行万兆的传输速度。除了速度的提升,5G-A还带来了更低的时延和更高的可靠性,并引入了革命性的技术,为商业应用带来更多赋能。无源物联技术就是5G-A的一个典型应用案例。
与传统的有源物联网相比,无源物联网的核心优势在于终端无需外置电源或定期更换电池。通过能量采集技术,无源物联网标签能够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微能量(如射频能、光能等),并进行数据传输和交互。这种技术具有低成本、低功耗、易部署和免维护的特点。
中国移动的报告详细介绍了5G-A无源物联网的服务架构,包括四个维度:无源物联网标签构成的“端”层,负责发射能量信号并接收数据信号的网络层,负责设备管理和数据处理的云侧管理平台,以及基于无源物联网数据的应用层。这些层面共同实现了业务全流程管理,将处理后的数据可视化、智能化,帮助企业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并做出更加精准的决策。
5G-A无源物联网通过架构创新、算法创新、能力创新,解决了传统RFID性能受限、场景受限、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通过连续组网、无缝覆盖,实现了“局域+广域”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这种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资产管理、人员管理、仓储管理、产线管理以及环境监测等场景。
随着5G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到2025年,全球5G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千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这一增长势头不仅为通信设备制造商和服务商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扩大,5G技术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